阅读:4859次   评论:7条   更新时间:2011-05-26    

对我过去感兴趣的朋友们,请看十年总结系列文章

---

做产品难,看起来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。
做面向个人的产品,受不了的是盗版,
做面向企业的产品,中国的企业市场靠的是关系,而且资金、需求的极端个性化都是障碍,
如果产品有一个绝佳的创意,那么经不住抄袭,
如果产品有一项核心技术,然而一直领先似乎不太现实,况且中国也不缺聪明人,

所以国产单机游戏没落了,无论是轩辕剑还是仙剑,网游火了,
所以中国没有像Ultraedit这样的个人软件精品,盗版业火了,
所以中国的软件行业少有属于自己的创新,互联网也是不断的跟着国外走,

有时候想想,没有自己的操作系统、没有自己的编程语言,没有自己的开发工具,中国软件还剩下啥?

也挺奇怪自己为什么总有这么多感慨,也许这就是开始变老了吧。

不过话说回来,作为软件行业的从业者,我是应该忧虑,
因为我们的命运多少是与中国软件的未来息息相关的。

百度、腾讯、华为,这些公司再牛,能养几个人,如果只有这么几家好的公司可供选择,如果中国软件的大环境不向好,
那么每年N万新程序员的成长计划(假定为程序员-->设计师-->架构师或者项目经理-->高管),
只能是水中月、镜中花。

如何改变,也许只有靠我们每一个人,本着“软件兴旺、匹夫有责”的信念,
如果有一天各位从底层走到高层,是否能够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,践行自己当初的理想?


---

话题扯的有些远,每每一动思考就是浮想联翩。

上一篇文章有一位朋友问我2005年是不是在转型,
是的,05年很压抑,的确在转型,前半年被迫转,后半年自己主动寻求改变,

面对挫折和失败能怎么办?
逃避?不是我想要的;无视?更不行!

我想做的是分析和证实,
分析失败的原因哪些应归咎于我,哪些应归咎于环境,
不为推脱责任,只是为了防止因为失败而导致过度的自卑,是为了挽救一定的自信心。
证实主要是希望搞清楚自己可以做到什么样,过去有错的地方应该如何改进。

分析是相对容易的,老板也经常跟我们做沙盘推演,复盘分析,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,
而证实的过程却是迷茫而漫长的。

我有两个问题:
1、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?
2、如何将个人的力量,转化为团队的力量?


第一个问题对于很多人来说根本不成为问题,
可对于经历了一段挫折的我来说,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。
因为有过失败,在做下一次决策的时候心里就会嘀咕:
我这样做没问题吧?不会又搞错吧?
就像打乒乓球,本来领先,然后被对手反超,这时候心理就会产生微妙的变化,

关于决策的正确性,具体来说,主要有两点需要反思:

1.1 关于设计的程度问题
受到04年重构、XP、敏捷等思想的影响,我一直在号召自己的团队消灭脏活,
(我们把具有设计和复用价值的代码称为累活,而把重复性劳动和特例代码称为脏活)
这导致一个后果,就是大家似乎都染上了点洁癖,
有些功能如果想不出好的可扩展方案,或者会破坏现有设计的“美感”,宁愿放弃不做。
遇到任何功能都想通用化,想一劳永逸,于是抽象、做成一个架构,考虑可扩展等等,

过度设计,导致开发团队总在做自己想做的(理想化),而不是应该做的,
这样开发出来的东西,深入进去看挺优雅的,但视角拉出来看整体,没什么用户需要的东西,就是一个架子。
我们总是希望在一个完美的架子上,把用户的需求很容易的纳入进来,事实上,完美是基本上不可实现的。


1.2 关于业务和技术的关系问题
相信每个入行几年的朋友们,都会听你的老板、上司或者资深同事唠叨过:
不要太关注技术,关注业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。

这句话好说,不好做,时间会证明这句话是对的,因为我现在也在向别人灌输这个理念了,
但业务真的比技术更难琢磨,更抽象,或者说,业务知识需要揣摩。
让一个技术专家和业务专家一起跟用户做一次需求沟通,那么两个人的理解肯定是不同的。

比如,我们的监控系统有一个拓扑图功能,有一次用户提出拓扑图需要具备“数据钻取”功能,
按照我的理解,钻取是一种复杂的数据分析手段,
我首先想到的是数据之间的层级关联关系如何管理,是自动发现还是手工配置?
如果自动发现技术上会有很大的难度,而如果手工配置,则界面应该比较复杂。

可我们的老板完全不这么理解,他认为只要实现“父-子”拓扑,并能够向下一层层展开即可,
让我觉得不可思议是,用户真的接受这种理解。

当然,这也许不是一个非常恰当的例子,但足以说明,
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之间,对同一套词汇的解释有很大的差异性,
了解业务,我觉得就是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,站在行业的大背景下考虑问题。


关于第二个问题:如何将个人的力量,转化为团队的力量?
在人少的时候,大家都是哥们一样的,大家都把开发作为一种乐趣,在工作上有共同的价值观,
这是一种很美好的状态,每个人的效率都很高。
但团队肯定要变大,人多了,管理不善效率就会下降,事情就会失控,怎么办?

我在这方面想了很多,包括管理者的风格,宽严的尺度,团队的文化,制度的设置等等,
我一直向往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:那就是无为而治。
实际上这种想法还是有些来自于软件设计的框架思想,
设定适当的原则,纳入合适的人,每个人都为特定的目标而“主动”努力。

我一直在尝试这种方式,实践证明,在建造新的团队时(尤其是可塑性强的新毕业生组成的团队时),
这种方法非常有效,
但用于改造既有团队,则需要的时间和面对的阻力都要强一些。

我设定的原则很简单:
每个进入这个团队的人,都要求积极反馈、有效沟通、树立质量意识。
这样,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,团队会形成一个自驱力,也就是不用管理者推动就可以向前走。

在这一年,看的书基本上都是温伯格的,有三本个人感觉帮助比较大:
《探索需求》
《你的灯亮着吗》
《成为技术领导者》
接下来我会做个专门的介绍

---

谈到“转型”,我相信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从“技术”转向“管理”,
我倒觉得未必一定如此。

我将转型定义为“思想的转变”,是一种自我改造,结果是境界上的升华,是考虑问题的角度和处理问题的手段上的转变。

按照这种定义,我从05年开始主动的考虑“转型”,到现在很多年来都是处于“半管理”状态,
其间做过项目经理、部门经理、产品经理,
管理是我工作的职责,但一直没有成为100%,所以我也从来没有间断过开发。
不是不可以做到,而是觉得完全脱离开发不安全,也不甘心。

一定会有人说这是失败的转型,
可是我觉得,正是这样一种看待开发的观念,造成了大家对30岁的恐惧,
其实坊间不自觉的将开发视为下等工种,而将管理看作是上等工种(也许我选词不当,但我相信大家明白我的意思),
而你我都浸淫其间,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,所以才有这么多人刚入行,甚至没入行就在前瞻“转型”的问题,


可是,技术和管理应该是软件行业的两条腿,重要性是一样的才对,
有些人天生是技术达人,转向管理不仅是人才的损失,也让自己难受,
况且这种跨工种的转型(无论从技术转向管理,或者从管理转向技术),是有风险的,未必每个人都能胜任新的角色。

我希望,我也相信,随着中国软件行业的生态环境逐渐趋于合理,
我们的程序员,只要在一个方面做的足够的好,足够的精,哪里都少不了他的生存空间。


这一篇我自己看着都觉得晦涩,写出来不容易啊。

评论 共 7 条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7 楼 cxh116 2012-03-13 15:32
不向钱看齐,为开源社区做点贡献。我觉得做到这些就差不多了。
6 楼 zuoguoyao 2011-10-09 11:15
膜拜 牛人。。。。
5 楼 pch272215690 2011-06-03 09:17
如果公司和你勾心斗角,工资单不发等等,你还愿意个人的力量,转化为团队的力量?
4 楼 linzi1986 2010-07-31 21:11
3 楼 atgoingguoat 2010-03-28 12:24
相信每个入行几年的朋友们,都会听你的老板、上司或者资深同事唠叨过:
不要太关注技术,关注业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。
深有体会啊.
2 楼 wirther 2009-08-07 09:02
呵呵,学习!!!
1 楼 liuqizhi0925 2009-07-30 15:28
呵呵,,,很受用!

发表评论

您还没有登录,请您登录后再发表评论

文章信息

Global site tag (gtag.js) - Google Analytics